孙中山史迹径 – 史迹点
组织者:旅游事务署、中西区区议会及康乐及文化事务署
地点
香港
年份
2015
服务
研究,设计及建造
类别
装置
Artist Statement by Don Mak
兴中会旧址
成立于1895年,香港兴中会总会原址位于中环士丹顿街13号,大门挂上「乾亨行」招牌,以作掩饰。
我打算用这件作品,表达在「乾亨行」的「幌子」背后,正是革命组织兴中会的真实身份。概念以一块约阔50厘米、高90厘米、深5厘米的强化玻璃呈现,玻璃将装置于金属架上,并固定于地面。
玻璃正面迎向马路,写上「乾亨行」三字,其朦胧效果透视出背后信息;背对香港兴中会原址大厦的另一面玻璃,则是「兴中会」,旁边附上「乾亨行」名字由来、香港兴中会已确知的会员芳名、兴中会志向简述,以及后来广州首义的简短陈述等。
观众从对面马路观看作品时,只会看到「乾亨行」三字,「兴中会」则被其正面遮盖。
道济会堂旧址
道济会堂是首个香港华人自理的教会。参考徐承恩的《城邦旧事—十二本书看香港本土史》书中指出:「当时的华人基督徒不容于中国社会,意识到自己身处于中国社会的边缘,因此比一般华人更能摆脱传统思想的桎梏。」
孙中山及当时一众革命同仁,不少是基督徒。其中包括:孙中山的中文老师区凤墀,曾任道济会堂长老;杨衢云、郑士良、陆皓东、邓荫南、陈少白、黄咏商和谢缵泰等。
基督教的普世价值,似乎对孙中山,以及整场革命都有深远的影响力。
我打算创作一件柱状的作品,立于荷李活道75号道济会堂原址,旁边是通往百子里公园的楼梯小路。柱体中央刻有《圣经》经文中关于「仁爱」的句子,文字下方设计成折纸模样。作品希望点出,当年由孙中山代表的革命思想,其实与基督教的济世精神如出一辙。
相关项目
现在开始你的项目
联系我们以获取您项目的地址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