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中山史蹟徑 – 史蹟點

組織者:旅遊事務署、中西區區議會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

地點

香港

年份

2015

服務

研究,設計及工程

類別

裝置

Artist Statement by Don Mak

成立於一八九五年,香港興中會總會原址位於中環士丹頓街十三號,大門掛上乾亨行招牌,以作掩飾。

我打算用這件作品,表達在「乾亨行」的「幌子」背後,正是革命組織興中會的真實身份。概念以一塊約闊五十厘米、高九十厘米、深五厘米的強化玻璃呈現,玻璃將裝置於金屬架上,並固定於地面。

玻璃正面迎向馬路,寫上「乾亨行」三字,其曚曨效果透視出背後信息;背對著香港興中會原址大廈的另一面玻璃,則是「興中會」,旁邊附上「乾亨行」名字由來、香港興中會已確知的會員芳名、興中會志向簡述,及後廣州首義的簡短陳述等。觀眾從對面馬路觀看作品時,只會看到「乾亨行」三字,「興中會」則被其正
面遮蓋。

 

 

 

 

道濟會堂舊址
道濟會堂是首個香港華人自理的教會。參考徐承恩的《城邦舊事—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》書中指出:「當時的華人基督徒不容於中國社會,意識到自己身處於中國社會的邊緣,因此比一般華人更能擺脫傳統思想的桎梏。」

孫中山及當時一眾革命同仁,不少是基督徒。包括:孫中山的中文老師區鳳墀,曾任道濟會堂長老;楊衢雲、鄭士良、陸皓東、鄧蔭南、陳少白、黃詠商和謝纘泰等。

基督教的普世價值,似乎對孫中⼭,以致整場⾰命有深遠的影響⼒。

我打算做件柱狀的作品,立於荷李活道75號道濟會堂原址,旁邊是通往百子里公園 的樓梯小路。柱的中間,刻有聖經經文中關於「仁愛」的句字,句字下面設計成摺 紙模樣。作品希望點出當年由孫中山代表的革命思想,其實與基督教的濟世精神, 如出一轍。

現在開始你的項目

聯繫我們以獲取您項目的地址資訊

0
    您的購物車
    您的購物車是空的